??自1839年攝影術誕生以來,在180多年的發(fā)展歷程中,攝影作為重要的藝術門類之一,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。它和傳統(tǒng)藝術門類的區(qū)別之一就是和科技的發(fā)展緊密結合。從古典工藝時代到膠片時代再到數碼時代,攝影經歷了拍攝器材的迭代升級和影像載體的更新變化,專業(yè)技術門檻逐漸降低,已然“飛入尋常百姓家”。在屏幕時代,手機強大的拍攝功能賦予每個人既是影像消費者又是影像創(chuàng)作者的雙重身份,使得沒有經過專業(yè)訓練的普通人也能輕松用影像記錄生活、表達情感,享受攝影帶來的快樂。攝影依托手機和互聯網平臺得到迅速發(fā)展,成為拉近人與人的距離、增進人與人的互信、促進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力量。
科技賦能手機攝影創(chuàng)作
??手機攝影開啟一個全民攝影時代,消費者對手機的拍攝功能也提出了更高需求。攝影性能已經成為智能手機的一項重要性能。眾多手機廠商都加大對手機影像功能的開發(fā),不斷提升手機成像質量。近年來,手機影像功能正在靠近專業(yè)相機,特別是從手機拍攝畫面質量、用戶操作體驗和影像風格化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。
??提升成像質量一直是數字影像需攻克的難題,其中圖像傳感器是數字影像的關鍵設備。從2000年到2019年,手機研發(fā)機構都在這一領域持續(xù)發(fā)力,實現手機圖像傳感器從11萬像素到1億左右像素的躍升,使得手機也能拍攝出令人滿意的高質量影像。像素是構成數字影像的最小單位,像素越高就意味影像的分辨率越高,影像的層次越多、細節(jié)越好,影像的數據存儲量也會越大。手機攝影不僅能滿足屏幕觀看,還可以支持較大尺寸輸出,可用于攝影畫冊和攝影展覽大畫幅、高精度的要求,使手機攝影作品進入街頭、社區(qū)、美術館、展覽館等公共場所,讓人們可以近距離、長時間享受攝影藝術帶來的強大記錄能力和超出人眼視覺的細節(jié)體驗。
??鏡頭是另一個對成像質量起關鍵作用的部件。早期手機影像采集設備幾乎只配備一個廣角鏡頭,光學變焦和數字變焦的范圍十分有限,限制了手機攝影者的影像創(chuàng)作和視覺體驗。如何把多個不同焦距的鏡頭集成在方寸的手機上,特別是攻克長焦鏡頭拍攝進光量不足的缺陷,中國的智能手機走在技術研發(fā)的前列。目前市場上國產手機的攝影攝像鏡頭基本上覆蓋了超廣角、廣角、中長焦,有的甚至具備微距拍攝功能,可以拍攝近到10厘米、遠到無窮遠的目標,而且不斷解決暗弱光線下拍攝遠距離被攝對象的曝光不足問題,給夜景攝影帶來便利。
??在提升手機成像質量方面,手機廠商紛紛聯合老牌光學鏡片制造商和知名相機品牌廠商,打造高質量的手機光學系統(tǒng)和獨特的影像風格。這不僅讓手機鏡頭的成像質量大幅提升,同時還讓傳統(tǒng)品牌長期樹立的獨特審美風格通過手機影像得以傳承。
??影像處理技術是提升影像質量的另一個法寶。特別是計算光學突破光學系統(tǒng)的物理邊界,釋放手機影像的全新創(chuàng)造力,能彌補并修正光線誤差,還原更豐富的細節(jié),讓攝影者突破光學設計的限制獲得更加清晰的畫面。
??可見,科技賦能手機影像系統(tǒng),使得傳統(tǒng)光學和計算影像形成協(xié)同互補的合力,大幅提升了手機影像的成像質量,讓攝影師打破技術壁壘,全情投入記錄精彩世界和多彩生活中。
深刻反映時代之變和生活之變
??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(fā)布的《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(fā)展狀況統(tǒng)計報告》顯示,截至2022年12月,我國手機網民規(guī)模達10.65億。通常上網的手機都具備影像采集功能,這意味著目前有10億左右的中國人在使用具備攝影攝像功能的智能手機。據測算,全球每天要產生大約47億張照片。一方面我們看到大眾擁抱攝影的熱情,正如美國藝術評論家蘇珊·桑塔格曾經說的:“攝影是唯一一種受過專業(yè)訓練和有多年經驗不見得就對未受訓練、沒有經驗占盡優(yōu)勢的重要藝術形式?!绷硪环矫嬉惨吹?,手機攝影產生的龐大數量的影像背后,攝影師想要拍攝出令人記得住、有影響力的圖片難上加難。
??無論手機攝影還是相機攝影,始終離不開“內容為王”。拍什么、怎么拍,依然是攝影需要思考的重點。目前要著力引導手機攝影愛好者創(chuàng)作更多元的內容。有報告顯示,最受歡迎的攝影主題包括自然風光、天空、建筑、植物等。從題材方面可以看出,攝影者對自然之美有很好的感悟力,但創(chuàng)作題材還是過于單一,缺乏對社會之美、藝術之美等話題的關注,尤其缺乏對作為社會主體的“人”和“人的生活”的豐富表達。
??而專業(yè)攝影師也要更加信賴手機攝影的拍攝能力。目前絕大部分專業(yè)攝影師仍然選用傳統(tǒng)的相機設備進行拍攝。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專業(yè)攝影師對高畫質的追求。在畫面的解析力、邊角細節(jié)表現上,手機照片確實存在短板。目前,手機廠商正在大幅提升鏡頭的光學素質,相信科技的賦能將給專業(yè)攝影師帶來更多的信心,讓他們越來越多地擁抱手機攝影。
??攝影人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(chuàng)作導向。有歷史價值的優(yōu)秀攝影作品都深刻反映時代之變、生活之變,都蘊含著攝影師的真情實感和真切的生命體悟。手機攝影作品要想傳達出情感力量,攝影師要下真功夫,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。攝影家阮義忠在談到創(chuàng)作方法時說過,他尋找創(chuàng)作資源,所有的參考就是一張長途火車時刻表,他的多本圖文集基于扎實的采訪和真摯的拍攝感想,是他多年來走過每一條街巷、跟每一位被攝者攀談留下的印記。這為手機攝影提供了重要參考。藝術創(chuàng)作要從“大時代的小切口”入手,腳踏實地,耐得住寂寞,記錄多姿多彩的生活。手機攝影是攝影這個藝術門類的分支,理當尊重現實生活規(guī)律和藝術創(chuàng)作規(guī)律,努力推出時代和人民期待的精品力作。
用影像與全世界進行即時對話
??“影像無言,光影有聲?!睌z影語言雖然也存在地域、文化差異,但總的說來是一種不需要翻譯的直觀的視覺語言。手機攝影提供不同影像故事,記錄多彩生活,同時還用影像與全世界進行即時對話,推動文化交流互鑒。國內手機廠商和媒體平臺,看到手機作為影像創(chuàng)作和傳播工具承載的價值,紛紛致力于打造手機影像文化。有的攝影大賽主辦方希望手機攝影創(chuàng)作者能將人文主義價值貫穿于手機拍攝過程,建立自身獨特的人文影像認知。有的影像大賽以“愛、瞬間、好久不見、忘情、家、值得、玩、面孔、走、消失、交流、希望”12個詞條為主題,提出“超越人眼,感知人心”的影像理念,推動移動攝影進入人文影像時代,呼吁創(chuàng)作者以影像為語言講述心里的故事,用影像為時代留下注解。
??手機影像倡導人文主義的影像價值并非偶然。在攝影發(fā)展歷程中,人文主義攝影的拍攝內容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得到進一步的延伸,但總的信條并沒有變,就是以“愛”“關切”“尊重他人的生活”為出發(fā)點。攝影師關注他人的生活和境遇,展現從個人視角出發(fā)的人文關懷,試圖讓影像說話,加深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,建立一種關切的態(tài)度和關注的深情。人文主義攝影之所以能觸動人心、滌蕩心靈,就在于這類攝影作品表現出對人的生命價值的關懷,對人生意義的拷問,對家國天下和蕓蕓眾生的關心,以及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切。
??手機攝影影像的高品質、內容的高質量,將不斷促使熱愛攝影的人們隨時隨地拿起手機發(fā)現美和記錄美,并通過互聯網平臺向全世界分享美的感受、傳遞美的情懷,弘揚人文主義精神,促進人們相互了解彼此的優(yōu)秀文化,從而有助于達成“各美其美,美美與共”的共識。
??(作者:賈婷,系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副教授)
轉載請注明來自濟南富森木工刀具制造有限公司 ,本文標題:《手機攝影:隨身隨地發(fā)現美和記錄美》
還沒有評論,來說兩句吧...